從擬態生物學的角度來看「520禮賓人員首曝光 眾多明星臉吸睛」
photo: 520禮賓人員首曝光 眾多明星臉吸睛 |
昨天看到這個新聞,「520禮賓人員首曝光 眾多明星臉吸睛」,看到標題大概也想的到是在講520就職典禮的接待人員有多優質,多親切,多好的水準,絕對不會讓國家在那天丟臉,絕對讓大家不會忘掉這天(?)。
但對於一個擬態現象研究者來說,看到「明星臉」這三個字,心中充滿了激動
「這,難道不就是擬態嗎!」我的心中如此吶喊。
「明星臉」讓某些新聞變的生動活潑,使閱讀者很容易結合已知經驗快速瞭解這個新聞;讓某些有心人可以變成「小某某」(某某自行帶入線上藝人),容易的獲得知名度,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乍看之下好像會覺得好像跟擬態有點關係,但身為一個專業的擬態研究者是不能輕易的下結論,就算要討論自然生物的擬態關係也要有生態資料來佐證,因此,接下來我們以學到的專業擬態知識,來評估看看這件事情能不能稱為「擬態」,如果是,又該分類為哪類的擬態。
1. 擬態模型 (model) 是誰?
這個文章中提到「不少禮賓人員有明星臉,神似歐陽娜娜、長澤雅美、吳克群、桂綸鎂,引起關注。」「...神似日本女星長澤雅美,另一個角度也像台灣女星韓瑜」「...有人說他頭髮抓起來、笑起來時像吳克群。」以擬態的觀點來說,上述的藝人就是擬態模型。我們先回想一下,身為一個擬態模型要有什麼條件?首先,要有能吸引捕食者目光的警戒色,這個條件最重要的於「吸引目光」而不是顏色,文中提到的這幾位「吸引目光」的能力無庸置疑(就是美或帥);其次,要有次級防禦機制,這是為了讓捕食者吃到後有「經驗」,換言之,從藝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歌唱」或是「戲劇」等實力,能讓他們的捕食者(觀眾)對他們有「經驗」,然後藉此得益(知名度)。
綜上來說,藝人這個角色符合擬態模型的條件。
2. 擬態者 (mimics) 是誰?如何判斷他們參與擬態?
「擬態者能藉由與擬態模型的相似度獲得益處,降低被攻擊的捕食率。」這就是擬態者扮演的角色,重點在「相像」與「獲得益處」。
首先是相似度。這幾位文中提到的接待人員神似「長澤雅美」或是「桂綸鎂」,我想可以從幾個方向來虎爛....錯了,是來討論。我先不從記者的智商談起,若要討論文中「明星臉」的相似度,閱聽人一眼看上去會覺得「這好像某某藝人」的話,我想可以從兩個方向:「妝容」與「素顏」來闡述。
化妝品工業是非常神奇的化學領域,各種不同的東西塗在臉上就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就算是同一顏色不同的原料也能產生不同的變化,如果某些藝人特愛用某某牌的產品,因此造成某些受眾想要跟該藝人有類似的樣子,買了一模一樣的產品並且化一模一樣的妝,這時我們看起來是否會覺得「欸,你今天看起來好像某藝人?」,這就有可能讓接受者(捕食者)有這個人原來像某藝人的印象,接著可能透過這個印象帶來某些益處。
另外一個就是素顏,也就是本來的樣子,如果有個人說「你的眼睛好像那個誰」「嘴巴好像那個誰」,這時透過角度照與八卦傳遞會給人一個「這個人好像那個誰」的印象(雖然只有部分像),若接受者因此接受了,此時我們在擬態生物學中以「概括化」(generalization) 來形容這個現象,也就是只有一點像沒關係,在接受各種資訊轟炸(多次學習經驗)後能自動腦補,把「有點像」補成「八分像」,「十分像」,自然某人的明星臉能夠深植人心。
如果要以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評斷,就拿明星臉來3D建模,以主成分分析 (Pri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來進行類似形質測量的分析,然後.....還是不要這麼做好了,這樣會多寫好幾篇文章,很不方便。
3. 文中的「明星臉」們獲得了哪些益處?
在這篇報導中,接待人員得以參與這個歷史重要時刻,為自己的履歷刻下難得的體驗,是因為他們的「明星臉」帶來的好處嗎?
文中提到接待人員隸屬於「親善大使團」,那麼這個親善大使團的遴選標準是否以「明星臉」來評斷?如果是的話,我們應該會看到整票長得像藝人的接待人員,但事實與文案都並非如此,因此我想這可能性很低。如此一來,接待人員的「明星臉」並非是能讓他們參與這個重要時刻(好處)的主要因素。
4. 新聞這樣寫誰得益了?
擬態要花很大的力氣 (cost) 才能達成,因此一定會有相對應的益處 (benefit) 產生。以明星臉來說,無論是要花錢買化妝品,花時間化妝,或是賭那經由父母給的幾百幾億萬分之一的機會,讓人天生麗質,還要長的像知名人士,都是十分巨大的耗費。上段中提到參與這個重要時刻並非是「明星臉」帶來的好處,那麼報導這樣寫好處去哪了呢?
我們要先釐清一個觀點,這篇報導是人選亮相後才寫,因此撰稿人把「神似某藝人」放進文稿中,讓整篇文看起來活潑(順便湊字數與增加關鍵字),並且讓受眾有經驗認同感(實際上像不像另當別論)。
那麼,撰稿人受益了嗎?有,但是很少,他只是完成一篇上面交代的稿子而已。
另一方面我們思考,接待人員所要出席的場合是「正副總統就職典禮」,把接待人員在文中寫的像某知名人士似乎讓人覺得整體水準都提高,讓人覺得這個主辦單位真有心,而這個「真有心」的單位是「總統副總統就職相關活動籌備委員會」(可能隸屬於總統府下?),這看起來才是真正得益 (知名度)的單位,而最終有面子有裡子的是總統府。
5. 這整個故事可以說是「擬態」嗎?是哪種擬態?
我們回到擬態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有擬態模型(藝人),有擬態者(接待人員),有捕食者(受眾),有產生顯著經驗,但是擬態者並非本新聞最大的受益者,而是「總統副總統就職相關活動籌備委員會」或「總統府」。
因此若要說這個故事是擬態的話,可以說是「不知為何而擬態的擬態」(擬態者本身不獲益或獲益不成比例),但如果之後有接待人員因為這篇報導的「明星臉」而獲得其他更棒的機會,那麼就又是另一個擬態的故事。
此外,文案中說到
「高挺的鼻子與圓圓的大眼睛,神似日本女星長澤雅美」
「另一個角度也像台灣女星韓瑜」
「有人說他頭髮抓起來、笑起來時像吳克群。」
這些文句在在表示這幾位一眼看過去角度好像是誰,某部分像誰,或是滿足某些條件後像誰,這十分符合「不完美擬態」中的「多模型理論」(意指不完美擬態物種之所以看起來像A又像B,是因為能擴大移動的生態區位),因此這個故事並不符合傳統的貝氏擬態或穆氏擬態,而是符合「不完美擬態」的要素,若其中有人發展甚至搶了本尊的工作,也符合部分「侵略型擬態」的要件。
最後,假設這些「明星臉」是遴選標準的話,是擔心不熟悉的臉孔(即使很正)可能會對典禮有任何不好的影響,因此採取對受眾來說比較熟悉的臉孔來說服大家,這可能跟受眾個體的恐新症 (neophobia) 有關了。
6. 後話
擬態生物學中能決定兩者相不相似的權利終究在捕食者(受眾)的判斷與經驗上,君不見某些網美盛傳「神似某某某」,盛傳到上了某些節目,結果面具一拿下來主持人「......我覺得鼻子啦,鼻子有點像」「髮型,髮型設計的很棒」「那個眼神,面具拿下來之前的眼神很像」我:「.......」(關電視)
那麼,這些「明星臉」你覺得像誰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