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厄瓜多的雨林擬態有爪動物的鱗翅目幼蟲(?)




可能是擬態的鱗翅目幼蟲
可能是模型的有爪動物

有爪動物 (Onychophora) 是個可愛又神奇的生物,有著長長的身體與很多的腳,現生已描述的種類大約200種(但相信有更多尚未發現),主要分佈在赤道與熱帶地區,根據牠已滅絕的姐妹群來看,其祖先可能早期寒武紀就已存在。

這篇文章描述的是在厄瓜多的有爪動物,而且作者認為當地某些頭上有角的鱗翅目幼蟲擬態這些有爪動物,原因是因為有爪動物在遭遇敵人時,會噴出黏液與用大顎防禦,這些作者認為是一種「讓捕食者不悅」的行為,而幼蟲沒有其它防禦機制,因此鱗翅目幼蟲獲得保護,且根據文中引用的Wagner (2005),美洲的一種鳳蝶Battus philenor的幼蟲與有爪動物的例子(是說這篇也有點問題),因此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貝氏擬態的例子。

這是個很妙的觀察。兩種不相干的動物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又長得像,說這是擬態好像很合理,但我們如果考量擬態與演化的前提,就會發現有些部份值得討論:
  1. 有爪動物看起來是與背景對比不強烈的顏色,這樣的體色,或是身體任何部分,有明顯到能引發捕食者警戒或有深刻印象的作用,讓捕食者產生避忌嗎? 
  2. 有爪動物與幼蟲的相對數量未知,但根據一些資料,有爪動物的數量似乎不多,這樣能讓幼蟲獲得足夠的好處嗎? 
  3. 作者認為這是貝氏擬態只是因為行為與外型相似,但他們似乎沒注意到某些沒有有爪動物的區域也有頭上有兩根角,行動緩慢的幼蟲,這個特徵難道不是從幼蟲的祖先承襲來的嗎? 

有了這些疑問,所以能說他們的觀察錯了嗎?恐怕還不行。捕食者看到了什麼,是否真的有作用是不清楚的,相對數量有多少也很難說,就算這個行為是祖徵,也難保幼蟲沒有從這樣的相似性獲得部份來自擬態的好處,因此,雖說這篇証據力薄弱,倒也還不能完全否決。

老話一句,這個現象需要更多的研究。

Zitani NM, Thorn RG, Hoyle M, Schulz JM, Steipe T, Ruiz YB, Sarquis-Adamson YWishart AE. 2018. An Onychophoran and Its Putative Lepidopteran Mimic in the Arboreal Bryosphere of an Ecuadorian Cloud Forest. American Entomologist 64: 94–101.

Shar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