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昆蟲的擬態
photo from http://goo.gl/Qao2Jq
原文標題:Insect mimicry [原文網址] (本篇無摘要)
這是一篇1970年發表的文章,標題很簡單,就叫「昆蟲的擬態」,但內容可以說是目前所有關於現代的擬態文章與研究的立論基礎,例如在擬態關係中,定義什麼叫做一個「model」與一個「mimic」;滿足一個貝氏擬態或穆氏擬態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下這個擬態會失效?;各種昆蟲涉入擬態的例子與當時的看法,以及從捕食者的觀點討論擬態的演化等等。
雖然文章大部分都是觀念整理,其中有幾個比較影響現代擬態研究的觀點:
這是一篇1970年發表的文章,標題很簡單,就叫「昆蟲的擬態」,但內容可以說是目前所有關於現代的擬態文章與研究的立論基礎,例如在擬態關係中,定義什麼叫做一個「model」與一個「mimic」;滿足一個貝氏擬態或穆氏擬態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下這個擬態會失效?;各種昆蟲涉入擬態的例子與當時的看法,以及從捕食者的觀點討論擬態的演化等等。
雖然文章大部分都是觀念整理,其中有幾個比較影響現代擬態研究的觀點:
- 這篇比較以捕食者的角度討論擬態間的有效性的問題
- 應該是首次比較正式的討論不同的mimic間的可食程度不一樣,雖然到Owen & Owen (1984)才有相關的研究,這些也是後來的quasi-Batesian mimicry的基礎。
- 有提到一些現在沒有研究,但對於擬態環的演化可能很重要的現象,如捕食者間的資訊傳遞有助於擬態環的建立,也就是一隻鳥吃了吐掉,另一隻鳥看到就知道那個不能吃之類的,但文中所提都只有間接證據或觀察,現在也沒有相關跟詳細的研究。
- 有討論到一個擬態環中,如果model與mimic分佈不重疊時的狀況,也討論了兩個角色間擬態的準確度是否影響捕食者的辨識等等議題。
- 首次從捕食者的記憶與學習的角度,討論擬態環的形成。
- 首次討論貝氏擬態與穆氏擬態斑紋的演化趨勢,就是貝氏擬態的model演化上會一直轉換斑紋,而穆氏擬態的物種則會趨同趨於穩定的假說。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