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背象鼻蟲究竟對共域蜥蜴捕食者發出什麼樣的警戒訊號?





當在野外看到看起來很醒目的生物,抓起來又臭臭或硬硬的時候,我們管這個情況叫警戒色,然後推想捕食者看到這樣的生物時會「被教育」不能吃。的確,許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就是科學家想的這樣,但問題在於捕食者是怎麼認出這不能吃呢?

是獵物的顏色?輪廓?斑點?紋路形狀?

由科博館、中興大學、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聯合團隊,以綠島的球背象鼻蟲為材料的研究帶給我們一個思考方向。球背象鼻蟲有著眾所周知的堅硬翅鞘,這在先前的研究證據中已經支持這可以成為有效的防禦機制。他們藉由把真正的象鼻蟲翅鞘上的花紋重新繪製,做出各種不同顏色與樣式,測試捕食者對花紋的反應。另一部份實驗是將象鼻蟲的翅鞘與蟋蟀的前翅交換,以測試外觀對捕食者的影響。以上所做的操作中,捕食者是以同樣來自綠島的攀蜥擔任這個角色。

結果有點出乎意料。他們的統計數據顯示捕食者對表面的任何的斑紋變化並沒有太顯著的偏好或拒絕,反而牠比較在意的是外觀,也就是身體的輪廓形狀等,這似乎才是捕食者能有效辨認象鼻蟲的關鍵。
這就很有意思了,有一些天牛擬態共棲的球背象鼻蟲,就像蘭嶼的擬硬象天牛與斷紋球背象鼻蟲,這兩者間的擬態關係似乎廣泛出現在東南亞諸島。如果捕食者辨識的是球背的身體的輪廓形狀,那麼天牛應該非常容易遭到攻擊,而擬態關係也就不容易存在,但這與目前的觀察不太相符。可能的原因很多,如不同的捕食者看的是不同的特徵,例如本文中蜥蜴看的是外觀,但顏色可能是給鳥類捕食者看,因此也不能說這些顏色完全沒發揮作用。

最後,很明顯的就是,這個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討論囉。

Lee CY, Yo SP, Clark RW, Hsu JY, Liao CP, Tseng HY & Huang WS. 2018. The role of different visual characters of weevils signalling aposematism to sympatric lizard predators. Journal of Zoology. in press





Shar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