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個體的三帶盾齒䲁(假醫生魚)以攻擊型擬態為主要捕食策略




海中有名的互利共生的例子之一,就是大型魚會去讓裂唇鱼(醫生魚,俗稱飄飄)咬去體表的寄生蟲這個現象了。而三帶盾齒䲁,俗稱假醫生魚,外觀與醫生魚相似,不是為了要躲避天敵,而是要騙醫生魚的顧客,當顧客要被「醫療」而靠近假醫生魚的時候,牠就偷咬顧客的鰭,造成這稱為「攻擊型擬態」的現象。

但是有研究指出,假醫生魚的食性似乎不是以魚鰭為主,也就是把顧客騙過來吃的假設看起來有點似是而非?這個攻擊型擬態的策略到底作用於何時?或是,是不是真的有作用呢?

這個研究重新探索沖繩瀨底島的假醫生魚回答這個疑問。研究者發現假醫生魚的食物來源有四個:大旋鰓蟲(管蟲)的觸手、硨磲蛤的套膜、雀鯛的蛋與魚的鰭。本研究中的個體中,較頻繁攻擊魚鰭的個體體長明顯較小,而捕食魚蛋個體體長較大。攻擊魚蛋的個體會形成一個捕食群體,提高捕食成功率。而以魚鰭為食的個體較小,可能是因為體形的限制難以加入攻擊魚蛋的群體,只能轉而以攻擊型擬態的捕食策略來存活。

總結起來,就是較小的假醫生魚靠偷吃別魚的鰭為主,較大的就能加入捕食群體增加捕食效率,而攻擊型擬態一直都有用,但主要作用在較小的個體上。


Fujisawa, M., Sakai, Y., & Kuwamura, T. (2018). Aggressive mimicry of the cleaner wrasse by Aspidontus taeniatus functions mainly for small blennies. Ethology, 124(6), 432–439. http://doi.org/10.1111/eth.12743



Shar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