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性燈蛾的多態性代表的是多模型的擬態嗎?



許多生物斑紋或體色的多態性(polymorphism)有著不同的功能與意義,但在有警戒性的物種中如果有著多態性該如何解釋呢?是代表警戒訊號可能不穩定?還是別有其生物意義?

Arctia plantaginis是一種有警戒性且多態型的夜行性燈蛾,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與北美。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知道這種燈蛾化學防禦,但是其多態性所代表的生物意義仍未有可能的解釋。於是這群研究者就想到,如果擬態的起源是基於警戒性,那麼種的多態性是否代表每個型都參與不同的擬態群?

他們以大胸山雀(Great tit)為捕食者,測試白色型與黃色型的燈蛾,並挑選四種共域且可能與燈蛾擬態的尺蛾評估其中的關係。實驗分為三個部分:(1) 藉由操作實驗分為有視覺訊號與無視覺訊號的處理,評估其相對可食度;(2) 以藍山雀(Blue tit)的視覺模型評估表型的相似度;以及 (3) 給予燈蛾的順序是否會影響捕食者的攻擊意願。結果顯示四種中的三種對捕食者來說不夠難吃,因此不會是該燈蛾的擬態模型;另一個結果顯示在黃色蛾的處理中,雖然整體的訊號沒有明顯差別,但捕食者對黃色的燈蛾與尺蛾間感到困惑(猶豫時間較長)。

研究者認為這個結果能夠解釋不完美擬態的關係 (燈蛾vs尺蛾)。由於視覺訊號的結果顯示白色與黃色型內的物種間是無法顯著辨別,因此這個結果也支持這個多態型的來源是因為參與不同的擬態型,即使在研究中並沒有找到白色型不好吃的擬態模型。

Rönkä, K., Mappes, J., Kiviö, R., Salokannas, J., Michalis, C. & Rojas, B. 2018. Can multiple-model mimicry explain warning signal polymorphism in the wood tiger moth, Arctia plantaginis (Lepidoptera: Erebidae)?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in press

Shar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