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的管理是否會影響動物隱蔽的效果?





動物的隱蔽性是來自與背景符合的程度,如果與背景越相似,就越有可能逃出捕食者的魔掌。但現今許多的棲地因人為的管理,而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如因森林利用而改變原有的植物組成,如此造成的影響是否會衝擊原本以隱蔽性躲避天敵的物種呢?

美國佛州的奧卡拉國家森林公園可能就有這樣的例子,這個研究討論在一種在國家公園中的一種強稜蜥—Floria scrub lizard (Sceloporus woodi),探討在有人類管理過的棲地中對其隱蔽色效果的影響。這種蜥蜴偏好佔領修剪後的沙松 (sand pine) 的灌木叢與有指定燃燒區域(註)中的長葉松,而其體色背面是與枯葉相近的顏色,腹面則有很亮的青藍色斑塊。在這個研究中,作者們使用該蜥蜴的粘土模型(沒錯,又是粘土模型)放在這兩種棲地中,比較其間粘土模型被攻擊的比率與棲地背景異質性的關係,而這些地方預期的捕食者是食火雞。結果之一毫無意外顯示體色與背景體比最大時被攻擊的比率最高。而背面的體色與開放的沙地與死去的木頭對比最大,與枯葉的對比最小,顯示其在後者應有良好的隱蔽效果。

這與棲地管地有何關係?無論是哪種棲地,在枯葉背景上的被攻擊率都是最低的,而作者認為藉由燃燒或是修剪後增加的落葉能增加這種蜥蜴躲藏的地方,因此人為的管理就間接的影響隱蔽色的有效性與物種的適存度。

註:指定燃燒區域 (prescribed burning)是指在森林的某處,為了達到某些目的(如疏伐),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以燃燒的方式達到該目的。

Orton RW, McElroy EJ & McBrayer LD. 2018. Predation and cryptic coloration in a managed landscape. Evolutionary Ecology: 117.

Share:

0 comments